24小时咨询电话:0571-8802321710年专业网络服务供应商

资讯中心

- 直击网站建设第一现场,掌握全球化的消息 -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建站知识 > 【杭州网站设计】Google收购摩托背后:高风险的无奈选择

【杭州网站设计】Google收购摩托背后:高风险的无奈选择

2011-08-17 分享 浏览次数:5627次

【头条新闻】Google收购摩托背后:高风险的无奈选择

标签:杭州网站建设 杭州网站制作 杭州网站设计 杭州精典网站建设 杭州精典网站制作 杭州精典网站设计

Google以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的消息非常突然,也极具爆炸性。

应该说,这并不特别出人意料。一方面,摩托罗拉移动业务一直在亏损,虽然同比有增长,但市场排名和份额仍然不断下滑,被寄予厚望的平板电脑Xoom也销售冷淡,有不少分析认为被收购是迟早的事情。与此同时,移动领域目前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专利诉讼战愈演愈烈,大的整合不可避免,诺基亚和微软结盟,HP收购Palm,都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但是,互联网巨头去买一家老牌的手机制造商,而且这么大规模的并购消息居然没有媒体提前泄漏,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Google此次收购的是分拆后的摩托罗拉移动(Motolora Mobility),只是原来摩托罗拉公司的移动设备和家庭宽带业务,不包括主要面向企业的摩托罗拉解决方案公司,后者已经成为诺基亚-西门子公司的一部分。

Google收购的来龙去脉

今年年初,媒体发现去年底收购Novell数百项专利(其中有涉及Unix的重要专利)的实际上是Microsoft, Apple, Oracle和EMC组成的财团。

到了7月1日,又是苹果、微软、索尼、RIM、EMC等六个公司组成的财团以45亿美元击败Google,成功拿下Nortel 6000多项专利,在移动领域的专利战中占据明显有利的地位。

大约一个月后,我们都很熟悉的Google首席法律官David Drummond撰文,直言不讳地指责,微软和苹果这对世仇居然在Novell和Nortel两起知识产权收购大战中结盟,企图用专利扼杀Android。文中提到,一部智能手机可能涉及25万项专利(数字来自《金融时报》网站的报道)!

而在7月1日Nortel专利战尘埃落定之后,摩托的大股东之一Carl Icahn就公开向公司管理层施压,要求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更庞大的知识产权资产的作用。这位75岁的激进投资者影响力巨大,2008年曾经积极促成微软与雅虎的收购案,与杨致远直接开战,2007年Oracle收购BEA背后也有他的身影。事实上,他也是摩托罗拉分拆计划的始作俑者,2008年2月他以15.58美元每股的价格(后来最低曾经到3.1美元)大批收购摩托罗拉的股票,然后要求公司分拆,最终在今年年初成为现实。

GigaOM的Om Malik称摩托罗拉此后开始同时与包括微软在内的多个公司谈收购,但是微软只对摩托的专利感兴趣,无意经营硬件业务。而Bloomberg网站报道援引另外的消息来源,给出了不同说法:在Icahn公开施压之前,Google的Larry Page和Sanjay Jha已经开始收购谈判,摩托罗拉虽然也和微软有接触,但不是谈收购,而是在讨论专利问题。

无论如何,Google毅然出手了,进展很快。双方的高层谈判始自五个星期之前,包括Larry Page和Sanjay Jha以及少量高管。GigaOM的信息来源称Android之父Andy Rubin也是很晚才加入谈判的。

收购谈判中谁占主动?分析家们存在严重分歧。

曾以《乔布斯的秘密日记》知名的作家Dan Lyons抛出了一个新奇的理论,他认为Google的收购可不是在压力之下做出的,实际上,Larry Page玩了一个漂亮的声东击西战术,先在Nortel的专利争夺战中虚晃一枪,故意用一些无理数抬高价钱,让苹果和微软等一众人等咬牙出血,而暗地里却把目标锁定在专利数量大得多的摩托罗拉,并一举拿下,把竞争对手都耍了。他还因此对Page大加称赞,称其有高超的竞争智慧,前途不可限量。

但Lyons的说法遭到了亲苹果派的强烈抨击。TechCrunch的名作者MG Siegler在自己的博客上则直接表示Lyons的说法荒谬。他在Nortel收购前后与Google很多人交流过,显然他们非常认真,而且在落败后极度失望,这也表现在公司总法律官的官方博客里。随后Google与IBM达成专利授权协议,也说明前者求专利若渴的状态。各种迹象表明,此次收购完全被摩托罗拉主导,球在被收购方的手里。

后来透露的更多细节也支持Google被牵着鼻子走的说法。BusinessWeek报道,在这项收购协议中还有一个条款,如果收购不成功,Google将支付摩托罗拉25亿美元分手费。这个数额比一般惯例要高几倍,说明Google完成收购的渴望。相比之下,摩托罗拉如果在收购进程中反悔,只需要支付3.75亿美元。

而且回想一下,谈判期间双方可能在讨价还价胶着的时候,摩托罗拉看来都有公开动作。比如Sanjay Jha此前很奇怪地抛出只要条件合适,不排除推出Windows Phone手机,以及要向其他Android厂商收取专利费等等说法,现在都好理解了。

Google得到了什么?

最直接的战果是17000项专利,还有7500项在申请中。然而更具体的,是一家有80多年历史、与自己有巨大差异的老牌硬件制造商:拥有1.9万员工,其中包括大量制造工厂的员工,主要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巴西三地,中国大陆有1.3万员工,巴西则超过2000人。100多亿美元年收入,近几年一直亏损,一度走到破产边缘。总部远在芝加哥。有两大类业务:移动设备(手机和平板,最新季度的销量分别是440万和44万),在市场上目前落后于苹果,也落后于Android阵营的三星、HTC;数字家庭(消费者和企业),主要是有线宽带视频相关,主要竞争对手是思科等,市场情况较好。企业研发文化中比较著名的是六西格玛质量体系,是一家比较典型的硬件公司,研发团队以电子、硬件工程师和底层嵌入式开发人员为主。

除了专利(有研究发现,摩托的专利并不能有效解决Google目前面临的诉讼,而且摩托自己也是官司缠身)之外,摩托罗拉在移动设备的硬件实力当然对Google有价值,但相比其他厂商并无特别的优势。而数字家庭产品线(机顶盒)实力较强,可能对发展非常不顺的Google TV有帮助,争夺智能电视这个新蓝海

Google现有员工总数2万多,去年收入近300亿美元,是典型的互联网公司。显然,两者的文化差异相当大。对Google来说,摩托罗拉总体上更像是一个大包袱,未来经营的风险都是存在的。就移动业务而言,Google本身的Android团队也不过几百人,整合难度可想而知。

Google的收购动机与得失

这个话题已经被人说烂,无非是两种意见:一是为获取专利,应付竞争,保护产业链;二是为了垂直整合,提供更有竞争力的用户体验。

我的看法,促使Google下决心的首先当然是专利。移动领域无疑已经成了硝烟弥漫的专利战场,如日中天的苹果也不得不一方面同意向诺基亚支付数额不菲的专利费,一方面挺身而出保护iOS开发者受Lodsys的专利骚扰。而Android更是炮火最密集的目标:苹果通过起诉三星等Android厂商打代理人战争,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将对iPad最有威胁三星Galaxy平板电脑堵在了欧洲市场之外;微软除了如法炮制起诉巴诺的电子书侵权之外,更直接开始向Android厂商收专利费,HTC每部手机上贡5美元,对三星开出的价码则是15美元,媒体计算微软可能因此从Android挣的钱比Windows Phone还要多;此外,还有Oracle对Android侵犯Java权利的公司,Android的另一部分Linux也不是那么清净。

Apple、微软和Oracle三方夹击,使Google俨然成了当年的公敌微软的继承人,Android生态链面临严重的危机。

但是,获取专利未必需要花这么大的代价、冒很大的风险进行收购,像与IBM的合作那样通过授权协议获取,显然是包袱更轻、风险更低而且便宜的选择。正如著名博客John Gruber指出的,毕竟,125亿美元差不多是Google两年的利润,在Android业务还未必盈利的情况下,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即使财务上Google的现金充足,收购可以抵消美元贬值的风险,但是摩托罗拉显然不是现在最值得收购的战略资产。同时,获取专利的其他选择并非没有,比如正在拍卖中的无线通信先驱InterDigital公司,它拥有8000多项专利,还有1万多项在申请中。

垂直整合的因素也无法排除。目前Android虽然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了iOS,但在最终的用户体验和至关重要的应用上都落后不少,在平板市场处于被动地位,盈利能力更是难以望其项背,加上版本问题、分裂问题都很严重,整个产业链实际处在十字路口。要与苹果竞争,短期看,只有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且,各种迹象表明,Android的掌舵者Andy Rubin内心应该是有垂直整合愿望的。Nexus项目(让各家合作伙伴每年圣诞节前来投标,从中选择)除了是驾驭手机厂商、激活生态链的一种手段之外,很难说不是一种为日后自行独立开发手机做技术积累的方式。此外,Nexus最初还尝试过直接在网站上销售(类似小米现在的方式),其实也是为了尝试摆脱运营商等传统渠道的羁绊。

但通过直接收购一家手机制造商来垂直整合,对于生态链打击极大。三星、HTC眼中最大的敌人,恐怕未必是苹果,而是都基于Android的“情敌”。现在摩托罗拉被花了大价钱明媒正娶进门,他们心中感受可想而知。而微软可能成为最大的获益者。另外,这样的垂直整合显然不会比收购更精炼的核心小团队更明智。苹果为了自己做芯片,也没有去收购NVidia、AMD。

现在看,综合起来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Android在专利战中被打得焦头烂额,急需专利盾牌。但市面上可以购买的专利组合并不多,而且多被竞争对手控制(著名专利公司Intellectual Venture是由微软前CTO创办,微软的另一个创始人Paul Allen也是专利收集的高手)或者面临激烈竞争。只能寻找潜在能整体出售而且拥有较多专利的公司。

摩托罗拉当然成了明显的目标。类似的公司还有RIM、诺基亚,但是价钱更高,而且人家现在还不太可能想要出售。谈判开始之后,摩托罗拉由于有专利和移动设备两个强项在手,而且有其他竞争对手虎视眈眈,从而轻易掌握了主动权。很可能是摩托罗拉堵死了其他可能,只给Google一种选择:全盘收下,而且条件还要优惠,不然,我就去找微软……

最后的思考

Google此次收购是风险很高的无奈之举,背后反映的是目前大变革时代的一些逆流。从大格局上,Google已经输了一手,以较大的代价(100多亿美元现金和更大合作伙伴的信任),获得的是防守性的工具和有点鸡肋的资产,实际上却使竞争对手的专利战获得了最实质性的战果——微软Windows Phone是最大的赢家。对Google尤为不利的影响是,Page本来正在通过Google+进行的产品全面整合、聚焦,可能会被这一收购打乱节奏,分散注意力,毕竟移动端Google已经取得一定优势,现在更重要的竞争在云端。(参见Horace Dediu的文章)此外,Google本来就树敌颇多,这次在Android上的出尔反尔,盟友和合作力量将越来越少。难怪今天标准普尔下调了Google股票的评级

放到更宏观的层面来看,这次收购很可能是移动互联网的赤壁,开启Google/Android、Apple/iOS、微软+诺基亚/Windows Phone三足鼎立局面。此外的玩家和平台这一轮的机遇期可能已经结束。关键不在于系统本身的好坏,而是应用开发团队支持三个平台已经非常吃力,很难有第四平台的发展空间。但故事并未结束,当HTML5成为统一开发平台的时候,机遇大门将再次打开。

专利战本质上是互联网新贵与传统巨头竞争进入白热化的一种体现。以Google、Facebook、Twitter为代表的互联网新贵本来在云计算大潮中高歌猛进,甚至席卷了IT以外的各个行业。这种势头很可能暂时被专利战所遏制。两朝元老的苹果原本可以归入新贵行列,但是最近却四处挑起专利战,打压竞争对手,难道是江郎才尽的先兆?

业界人士心里其实都明白,专利尤其是软件方面的专利,现在已经成为创新的最大阻碍之一。道理很简单,如果当年互联网的先驱们、Web之父Tim Berners-Lee、Twitter的创始人Jack Dorsey都把自己的发明申请为专利的话,我们的今天将会怎样?美国已经有很多法律教授在内的专业人士呼吁修改甚至取消软件专利保护。问答网站Fluther(已被Twitter收购)创始人Ben Finkel对收购的评论反映了开发者/创业者的心声:“Google的125亿美元居然不花在游说华盛顿结束软件专利上,真是太糟糕了。”但是游戏规则就是如此,影响虽然恶劣,短期内想要改变非常困难。此次收购表明,专利战会对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这种情况还会持续下去。

 

最新网站案例

洞悉市场趋势演变让传播回归社会

    免费获取网站建设与网络推广方案报价

    • 关于我们

      杭州帷拓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新型的全案网络开发公司,作为以互联网高端网站建设、APP开发、小程序开发为核心的专业网络技术服务供应商,帷拓科技致力于全面分析市场环境、衡量与预测市场需求、整合区别于行业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结合品牌理念深度挖掘项目优势和产品价值,提升客户品牌认知、认可度。

    • 我们的客户

      帷拓科技历经十年沉淀,与国内外上千家客户达成合作关系,其中稳定合作的公司有:浙江华为、浙江移动、浙江5G产业联盟、浙江省社科院、绿城足球俱乐部、娃哈哈双语学校、健康中国杭州峰会、科雷机电等,帷拓科技始终坚持“帷有专业,才能拓展无限”的服务理念,坚持“认真坚持细节”的优质服务理念,不断完善自身,成就企业,最终实现共赢。

    • 我们的业务

      帷拓科技主营业务范围包含互联网高端网站建设、APP开发、小程序开发、商城网站建设、公众号运营以及数字营销等,涵盖了服务、房产、数码、服装、物流贸易等行业,根据品牌现状,为每个客户量身定制项目整体服务方案,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创新的市场策划能力,全面把握市场变化,为客户实现从企业到消费者的价值转换。

    Designerpart Designagentur
    Designerpart Designagentur
    Designerpart Designagentur
    Designerpart Designagentur
    Designerpart Designagentur
    Designerpart Designagentur